网友:为何房地产20年暴利面对这次危机却“撑不过”两个月?
发布时间:2023-03-19 08:30:36

  这次楼市黑天鹅事件,关于房地产企业破产数量加剧的新闻不绝于耳。根据中国人民法院网公告,今年1-2月,累计宣告破产、清算的房企高达近200家。

  很多人非常疑惑,房企在他们眼里都是属于“高利润”、“大买卖”,也不是普通人玩得起的行业。更何况,过去几年几乎所有房地产企业都赚得盆满钵满,怎么会两个月都撑不过去呢?那事实是否真如此呢,笔者将为您细细道来。

  我们国家的房地产市场化开发,是从98年房改开始的,到2019年底,差不多是30年的时间。这30年里,房地产的发展总共经历了六个阶段。

  1、第一个阶段,萌芽期:1978年-1991年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我国住房制度进入改革试点时期,推出三大措施:出售新、旧公房;住房商品化,实行综合开发,有偿转让和出售;租金改革。期间,分别实行了试点售房、试点收取土地费、试点土地招标、试点公积金制度等。这一阶段,房地产开发更多还是以员工福利分房为主。

  2、第二个阶段,初步发展期:1992-1997年。经过第一阶段在各城市开展的试点后,吹响了全国房地产开发的号角,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出,尤其以沿海地区房地产发展十分火热。

  3、第三个阶段,快速发展期:1998-2003年。1998年下半年,福利房制度被取消,全国房地产全面进入市场化阶段,98年也被业内称为房改元年。在这期间,土地招拍挂制度、《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》也就是贷款政策等全面落地执行。房地产行业,进入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期。也正是在这个阶段里,诞生了一大批房地产开发企业。

  4、第四个阶段,发展爆发期:2004-2008年。随着第三个阶段众多企业完成了原始化积累,在第四个阶段迎来爆发。2003年,国家确定房地产为支柱型行业,房地产迎来发展的黄金期,其中尤其是2006年的房价疯狂上涨。之后,一系列调控政策开始实施,抑制房价过快增长,最后08年全球金融危机到来,楼市进入寒冬。而在这个阶段中,也是正式诞生了以万科为代表的第一批千亿企业。

  5、第五个阶段,快速恢复期:2009年-2015年。08年末09年初,楼市一片萧条。但这次金融危机对国内的影响还是有限,危机度过后,房地产迎来快速的恢复期。此期间内,大量的开发商下沉三四线城市,拉开了三四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大幕,恒大、碧桂园等一些2000亿、3000亿房企开始诞生。

  6、第六个阶段,去库存和房住不炒期:2016年—至今。第五个阶段中,大量房企下沉三四线城市,导致库存激增。国家出台去库存政策,并启动4万亿棚改,而M2也从100万亿突破200万亿,这一轮去库存的结果是各地房价几乎翻番。而此,在2016年12月份,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最早提出“房住不炒”政策,并开始坚决贯彻至今。

  房地产,是一个超高资金密集的行业。按照最初的方式,开发商自有资金获取土地,这是开发的第一步。之后,开发商将地块进行抵押,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贷到钱,再进行开发、建设,并如此循环。这种模式下,对于开发商而言,拿了地便可以从银行融到钱,就有了开发的底气。而对于银行而言,只要开发商有地,便会贷款给开发商。这原本是没有问题的,一个有地要融资盖房子,一个依靠放贷赚取利息。即使房子卖不掉,银行也不会吃亏,毕竟地抵押在银行手中。

  因此,对于房企而言,他们从拿地、规划、建设到销售,这一整个过程,都会尽量的依靠银行的资金支撑。这种模式下,只要房企的资金流不出现断档,银行的到期借款也可以及时还上,便可以实现滚动开发。

  按照第二大点提到的,开发商自有资金拿地,之后融资进行开发、销售。这种模式下,房企的负债还是比较有限的。并且,只要房子销售不出现太大问题,还款也是压力不大的。但是,在冲刺千亿、两千亿、五千亿企业的过程中,尤其是中大型房企,往往会通过高负债的方式尽可能的融资,用以全国性拿地、开发。资金链的要求,便一下子高了许多。自然地,看似企业做大做强了,但实际上抗风险能力并不是非常高的。数据显示,房企平均负债率高达80%,尤其是部分企业,负债率更是超过100%。

  这种模式,在头部房企中尤其显得常见。比如2011年,万科提出5986高周转模式。指的是拿地5个月即动工、9个月销售、第一个月售出八成,六成产品必须是住宅。而碧桂园、融创等房企,更是将这种高周转模式用到了极限。比如碧桂园,先是提出“456”模式,之后更是将“高周转”标准“456”提高到了的“345”,也就是拿到地设计就基本完成,3个月开盘,4个月资金回正,5个月资金再利用。这种模式下,房企的发展速度、规模扩张非常之快,结果也显而易见,2019年碧桂园全年销售额超过7000亿,成功摘下中国乃至世界房地产销售总量第一把交椅。

  但是,高周转、高负债必然意味着高风险。因为账上的资金一直都是依靠超高的流动性来实现各地扩张的。而一旦销售“停摆”,比如这次疫情的原因售楼处关停1个月,那房企的风险是成倍成倍的增加的。如果变成2个月,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。

  举个例子:一个人有10块钱,可以投资做一个生意赚5块。为了尽早赚到100块,每个生意都只投1块,一共投了10个生意,每个生意的其他9块依靠借款。而赚到100之后,再投资100个项目,每个项目还是1块钱的自有资金投入,其他还是依靠借款。这种模式下,规模很容易做得很大,但风险也显而易见。尤其是这100个生意是同一个行业的,那一旦行业停摆,结果自然是债台高筑,瞬间崩塌。

  第三大点已经表明,高负债是最大的原因所在。但开发商的应付借款到期时间,也是一个原因所在。据数据显示,2020年、2021年和2022年,房地产境内债到期量分别为4316亿元、6212亿元和3764亿元。同时2020年房企海外债券到期量为3177.9亿元,2021年为4284.2亿元。

  之所以这三年有如此之高的到期借款,原因也是在于前几年高速发展时进行了大规模的融资,这三年借款到期了。这其中,尤其是每年的1月份、4月份、10月份的到期款项居多。据数据显示,今年1月,为面对即将到期的还款压力,95家典型房企已经又融资高达1810.10亿元,压力可见一斑。

  房地产并非暴利行业,只是动辄数亿、数十亿的资金投入,看起来显得利润金额很大而已。真正意义上,房地产行业的平均净利润,只有10%左右,超过15%的企业比较少见。

  之所以如此,首先是因为拿地成本不断增加,占据整盘开发的成本比例越来越高。很多企业土地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,会超过40%。其次,随着人工、原材料的成本也高居不下,开发商的利润实际上越来越薄。再加上,房地产一直是重税行业,土地契税、销售增值税、印花税、城市管理费等等也是成本的一个大头所在。

  所以,对于净利润只有个位数的房地产行业而言,一旦销售遇阻,再加上高负债的滚动开发模式、巨额的到期应付借款,那压垮房企的最后一个稻草便可能随时来临。